梵語धर्मdharma巴利語धम्मdhamma),音譯為達摩,是在印度哲學宗教中極其重要的一個含義多變的術語。

在傳統印度社會中,法在歷史上已經指稱了各種思想,比如吠陀儀式,道德指導、種姓制度和民法與刑法。它的最常用含義附屬著兩個基本思想: 社會生活應當通過良好定義或良好調控的等級(varna)來組織,而在某等級內的個人的生活應當組織成確定的階段(ashrama,參見 dharmasastra)。[1]

依據各種印度宗教,比如印度教佛教耆那教錫克教,如法生活的人更快趨向解脫(dharma yukam, moksha 或 nirvana)。而不如法(adharma)意味着不和諧、不道德或錯誤(即墮落)。

佛教創始人佛陀及耆那教創始人大雄的教導和學說,也使用法這個術語。在佛教哲學中,法還是含義為現象的術語。[2]

語源

法的梵語字根來自dhr-,意思為保持、支撐,並且和拉丁語表示堅固、穩定的詞彙firmus相關[3],由此得來「既定、公認的慣例」以及「律法」的意思。其源自古老的吠陀梵語梨俱吠陀等),拼法為帶有n-詞幹dharman-,字面意思為承擔者、支撐者,而這是指吠陀宗教中的重要概念──ṛta英語Ṛta/ˈrɪtə/; 梵語 ऋत ṛta,秩序、規則、真理)的面向而言[4]阿維斯陀語中表示真實、正確、秩序的詞彙aṣ̌a英語Asha(𐬀𐬴𐬀)為ṛta的同源詞,在古波斯語中拼作arta(𐎠𐎼𐎫)。

古典梵語和最晚成立的吠陀書──阿闥婆吠陀,其拼法是dharma。而在普拉克里特諸語言(古印度俗語)和巴利語中的拼法則是dhamma。在阿育王詔書的古石刻文書坎達哈雙語岩石銘文英語Kandahar Bilingual Rock Inscription中,用古希臘語eusebeia英語Eusebeia(εὐσέβεια,虔誠、靈性的成熟、恭敬神明)和亞蘭語qšyṭʾ(קשיטא,真理、真實),來翻譯印度的宗教哲學詞彙──法[5][6]

印度教

印度教的語境中,它意味着一個人的正當義務與責任,[43]印度宗教的法受個人的年齡、等級、職業和性別的影響。[44]在現代印度語言中依賴於語境,它可以簡單的等價於「宗教」。

佛教

參考文獻

Wikiwand in your browser!

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. On steroids.

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,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's search results,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.

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, simple,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, safe and transparent.